当徐克们侯孝贤们张艺谋们老去,中国电

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 https://wap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map.html

关于80年代的回忆肯定少不了电影。

那是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电影继十七年时期后第二个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。

这一阶段老中青三代导演在浩劫结束后,改革开放开始后,肆意挥洒自己的才华,让中国电影逐步向世界先进电影的行列靠近。

那时的中国电影不再过度追求阶级斗争,有板有眼的样板戏。

导演可以通过电影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,对未来的思考,对过去的反思,思想、内容、技巧都可以进行创新。

过去封闭的年代,外国电影进不来,如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,老中青导演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电影时,也在革新着中国电影。

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第三代导演。

谢晋在八十年代,60多岁的高龄竟然还能迸发出惊人的才华。

他的身上有各家之长,苏联蒙太奇、美国好莱坞、法国新浪潮、中国传统戏曲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。

然而在谢晋的电影里却看不到割裂感与违和感。

他将不同风格融会贯通形成了谢晋的电影风格,被全世界认可与研究,称他为当代电影大师。

谢晋在八十年代共拍了五部电影,最知名,评分最高的有三部,《芙蓉镇》《牧马人》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。

《芙蓉镇》不同于其他反思片,视角比较全面。

知识分子、贫下中农、革命老兵、公职人员、革命小将,谢晋借助不同阶层去看待那场大难,并没有一味地贬低。

只是在片尾提出了担忧,运动是否会再来,在《高山下的花环》中,《芙蓉镇》的担忧变成了现实。

部分人在战争时立了功,忘记了当初革命的初心,开始要特权,耀武扬威,反而真正有功之人却被打压,未来又迷茫了。

但这种迷茫,谢晋早在《牧马人》就给出了解决的办法。

虽然过去很不堪,但未来是值得期待的,个人有信念、有干劲、有追求,国家留人才、搞建设,不走老路,面包就会有的,爱情也会有的。

在谢晋的盛名之下,其他第三代导演也各自精彩。

成荫的《西安事变》,尽管评价不太高,但胜在写实、理性,不搞虚无主义和春秋笔法那一套。

凌子风偏爱改编名著。

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,沈从文的《边城》,都在他的导筒下,由文字变成了影像。

只是他的改编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节奏太快,导致剧情有些割裂,其实时长可以放长一点。

他的改编也过于注重个人感受,《骆驼祥子》的格局变小了,原著社会、时代的悲剧成了个人悲剧,《边城》没有拍出文学性。

即便如此,第三代还是可敬,接下来的第四代是幸福的一代,也是不幸的一代。

在他们意气风发的年纪碰上了动乱,本想广阔天地、大有作为,却个个进了牛棚、马圈。

有些人没有放弃读书,边劳动边学习,有些人不堪其辱,自溺、迫害,没有等到胜利,活下来的第四代导演等待了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
只是在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,第三代导演老当益壮,第五代导演锐意进取。

第四代导演夹在中间,位置比较尴尬,但是他们毕竟是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,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。

既然前辈赶超不了,后辈思想更加开放,那就学习他们的长处,用于自己的电影,自此有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。

吴贻弓的《城南旧事》,诗电影的又一力作,淡淡的哀愁,浓浓的思念。

吴天明的《老井》,传统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,但在摄影、色彩方面学习了第五代的技巧。

黄建中的《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》,实验、先锋、魔幻至今仍是超越时代的前卫,颇具现代艺术的气息。

在为自己拍片的同时,第四代导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

既继承了第三代的写实主义,又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,还帮助了不少第五代导演。

张艺谋的首部电影《红高粱》,是吴天明冒着丢掉西影厂厂长的风险,私下找厂里的副业部门凑了四万块,这才有了片中那片红高粱。

黄建新的处女作《黑炮事件》,当年送审时因题材敏感并未通过审核。

后来黄建新求助于恩师吴天明向有关方面周旋,这才让这部电影改动了几十处后,才得以顺利通过审查。

那是最好的年代,艺术家不嫉贤妒能,人才如泉涌。

陈凯歌的《黄土地》《孩子王》革新了中国电影语言,哲学性的内涵与表现手法的运用,散文诗电影风格,都让他是当时最好的中国导演。

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,在保留电影观赏性的同时,还用色彩和画面讲故事。

田壮壮的《猎场札撒》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,吴子牛的《喋血黑谷》兼具故事性和娱乐性。

黄建新《黑炮事件》《错位》,先锋性尽显。

之前中国的喜剧电影大致分为两类,讽刺喜剧和歌颂喜剧,黄建新的出现,让中国的喜剧电影有了荒诞不经与黑色幽默。

片中的视觉化符号,工整的构图,大色块的色彩,现代艺术的布景,环形结构叙事,都透着先锋性与实验性。

他们的电影打破常规,以让世界看见中国电影为目标,创新、改变着中国电影,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。

除了这些名导之外,其他类型片也丰富着八十年代。

如《阿Q正传》,这是对鲁迅笔下的小人物的一次完美展现,舞台化的表现主义,戏剧化的现实主义,几处蒙太奇的运用都比较娴熟。

严顺开老先生饰演的阿Q,没有小说里那么惹人厌,反而让人怜,可怜他处的那个时代,可恨他的不作为,只知精神胜利法。

片中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,那就是先于阿Q被砍头的那个角色是六小龄童扮演的,被“杀”5年后,他主演了《西游记》。

《失信的村庄》以一件发生在农村的诚信之事描绘出微型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。

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,财富如何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阻碍,若没有合理解决,又何谈社会主义建设。

普通人很少会嫉妒首富有多少钱,但街边捡破烂的会因另一个捡破烂的多捡了一个易拉罐而吵起来。

眼界只有针眼那么小,为了点蝇头小利断送了长久的好日子,所以思想改革,教育普及依旧不能轻易放弃。

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,捡了芝麻丢西瓜。

诚信是几千年来的优良美德,可这个美德却在改革中渐渐成了愚昧的糟粕。

诚信之所以成了封建余孽是因为有人总以人民的名义让人民去斗,去反,如今还是如此,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?

还有不可多说的《T省的84·85年》,反思过去与发问现在的《小巷名流》,现实寓言的《疯狂的小镇》。

现在回看《T省的84·85年》简直振聋发聩,完全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于上于下的教学片。

《疯狂的小镇》片尾十分钟直接封神,“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?告诉他们结果就好了”等台词,一针见血。

《小巷名流》则道出了那个年代善良有个屁用,即使用善良救了人,还是会被牛鬼蛇神逼成恶人,风看似吹走了,可落叶却化成了泥土,滋养了不少大树。

与内地电影改革同步的还有香港电影新浪潮,台湾新电影。

《蝶变》《投奔怒海》《省港旗兵》《童年往事》《悲情城市》《海滩的一天》。

遗憾的是,如今的中国电影还得靠这三股先锋力量撑着,当徐克们、侯孝贤们、张艺谋们老去,中国电影何去何从?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65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