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之复杂——一代名将吴起
波谲云诡的人生传奇
对历史稍有涉猎的人,应该对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有所耳闻。他不仅能征善战,而且著有《吴子兵法》一书。与兵家鼻祖孙武齐名,世人连称为“孙吴”。
这样一个雄才盖世的人物,倘若用儒家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标准来衡量,别说圣贤,恐怕他连个君子都算不上。
人性之复杂,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杀妻求荣,母亡不归,这是他残忍绝情的一面。吴起是卫国人,成年后拜将封侯之心十分强烈。恰逢齐国进攻鲁国,他便向鲁国国君自荐,如果拜他为将,定可解鲁国之危。鲁君重其才,又担忧其妻子是齐国人,犹疑不决。吴起得知缘由,断然杀妻,取得鲁君信任。后为鲁将,大破齐军。
吴起年少时无名,不事生产,散尽千金到处游说求官,弄得倾家荡产。乡人讥笑他不务正业,他残忍地杀害乡邻三十余人,以出胸中怨气。真是乱世无典,要是放在如今的天网之下,吴起早就押赴刑场,含恨黄泉了,哪有后世之名。
卫国弱小,吴起无用武之地,当然也有逃亡的成分。临行时向母辞别,咬臂作记发誓说:“起不为卿相,不复入卫。”凛然出城而去。遂向曾子求学,过了不久,他母亲死了。吴起果然狠心没有回家料理母亲后事。连他的老师曾子也看不下去,鄙视他寡恩薄义,大德有亏,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。
有人向鲁国国君进言,历数吴起的种种劣迹。鲁君爱其才轻其人,终于对他不再重用。不当官的日子吴起一天也过不下去,无奈之下,他弃鲁入魏,图谋东山再起。
幸亏那时天下纷乱,国家林立,战争频仍,身怀绝技的吴起可频频跳槽,动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辗转腾挪,自有“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”的底气和机遇。这也算是乱世的好处之一。
爱兵如子,廉洁公正,战功、政绩卓著,这是他光辉典范的一面。吴起入魏为将,有大帐不坐,有软榻不卧,有骏马不骑,布衣粗食,亲自担水挑粮,与最下层的士卒同甘共苦,深得士兵爱戴。仅凭这一点,历史上还很难找出第二人与他一较高低。
最有名的是他“为儿吸脓,母亲痛哭”的故事。一士卒生脓疮,吴起用嘴为他吸脓,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。众人不解,问其缘由。白发苍苍的母亲边哭边说:早些年将军为他的丈夫吸脓,他丈夫为了报答将军的体恤之恩,作战从不后退,战死沙场。如今将军又为他儿子吸脓,她不知道儿子又要死在哪里了。夫已亡,子欲死,独留老妇一人孤苦伶仃,怎不痛哭。
吴起为将,又任西河郡守,士卒拼死效力,敌国不敢来犯,百姓安居乐业,自身权重名显,可谓至圣至善。
老谋深算,死后杀人,这是他阴险狡诈的一面。树大招风,高处不胜寒。吴起在魏国经营得风生水起,自有好事者妒之而挑拨离间。魏侯拿公主下嫁试其忠心与否,吴起被献谗者蒙蔽,误以为公主泼辣跋扈,拒不接受。魏候起疑,疏远了他。
吴起怕因此获罪,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跳槽,这一次他来到了楚国。楚王早闻其大名,人一到,立马拜为楚相,把军政大权全部交付与他。至此,吴起达到了人生的巅峰。
吴起受主隆恩,感激涕零,励精图治,锐意改革,几年间就使楚国国库殷实,兵强马壮,扬鞭策马,攻城略地,威震诸侯。但也在改革壮大的过程中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,正所谓月满则亏,日中则移,盛名不久,物壮则老。楚悼王死后,太子即位,楚国贵族对早已恨得牙根直痒的吴起开始绞杀反扑。
楚悼王灵堂之上,楚国宗室大臣乘机作乱攻击吴起。吴起自知大势已去,临危生智,趴到楚悼王的尸体上号啕大哭。箭弩飞射,吴起成了筛子,楚悼王的尸首也无法幸免。太子登基后,以射中先王尸首的“叛逆大不敬罪”,把当时作乱的人全部处死,因射杀吴起而被连坐灭族的有七十多家。
死后还能借刀杀人,吴起真乃登峰造极。